2019年10月起,本报曾刊发了一组《无障碍出行体验记》,对本市公交、地铁及道路无障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报道。此后,北京市颁布实施《北京市进一步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-2021年行动方案》。近日,记者回访这些报道过的点位,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。 公交无障碍 常困人的公交站台有坡了 常哑声的报站器“亮嗓”了 本报去年曾报道,家住天坛东门附近、今年60岁的李先生因患小儿麻痹症,年轻时便只能骑残摩出行。他常到东城区残联参加活动,最烦心的是位于家门口的法华寺公交站,站台两侧都没有坡道,轮椅下了公交车,连人带车都给困在站台上。 昨天8时许,记者沿崇文门外大街南行进入天坛路,再次来到法华寺公交站,现场看到站台与路面之间已经铺设了一条长约3米的坡道,由黄色圆点盲道砖同站台连接。无论大小轮椅,进出站台都很方便。“这个坡道看起来并不起眼,但作用可不小。以后出门、回家,我再也不用担心被困在站台上,盼着有人来抬了。”李先生高兴地说。 去年的报道中,家住朝阳区劲松中街、今年74岁的秦师傅反映,每次乘公交车出行,最发愁的是公交没有语音报站,距自己最近的劲松中街站是公交41路、54路、674路的停靠站,两眼视力0.02的他,每次都得向身边乘客打听来的是几路车。 如今,秦师傅高兴地告诉记者,现在他每次乘公交车,听不到语音报站的情况基本不存在了,“几乎所有的车辆均有报站功能,除非个别车辆语音报站器临时坏了。” 昨天上午,记者在天坛路东侧一公交站蹲点,在所观察的20余辆公交车中,只有一辆公交车没有语音报站。 据北京公交集团介绍,截至今年6月底,北京公交车一共22704辆,其中带无障碍坡板公交车11888辆,占公交车总规模的52.4%,占城市公交车总规模的76.3%。
|